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我叫王土地》影视剧本。我不仅被这个清末民初的河套水利专家王同春的传奇人生而深受感动;也为他历尽艰辛引黄灌溉开通了八大干渠,被誉为“河神”而感到自豪;更为剧本中王土地那简单、朴实的话语而发自内心的震撼!
王土地来到后套的第一个动作是“捧起泥土闻了闻”第一句话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就是这经典的一幕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是啊,对于我们水利工作者来说:“水,就是人民的命。”
光绪16年开始,王同春历时8年开挖丰济渠,历时4年开挖沙河渠。同时,他还与人投资合作开挖了刚济渠和新皂火渠,参与制定修建方案,指导开挖了永济渠、通济渠、长济渠、塔布渠、杨家河渠。他一个外乡人,凭着吃苦耐劳,勤劳智慧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引黄河之水,浇灌辽阔而干旱的土地。经过数年的苦干,出力流汗,千辛万苦,王土地和他的渠工们挖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引黄渠道。到1904年,王同春已经拥有干渠5条,支渠270多条,为开渠投资的工银约有1350万两之多,可灌水田7000多顷,熟田27000余顷。这些渠道,经过历年的修挖和调整,到民国年间,已经成为河套地区的10大干渠。
凡是经王同春所开的渠道,进水无不畅通,灌溉自如;凡是经他亲临指导或整修的渠道都会畅流无阻。后套地区的黄河水利的强势开发,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蓬勃发展。王同春修建的大干渠和支渠的长度加起来就超过了4000公里,所动用土方无法计算。在当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设备的情况下,王同春这个只读了几个月私塾的汉子,坚定信念,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总结出来的土办法完成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也许是我从事水利工作的缘故吧,让我骨子里爱上这个“河套民族英雄”开渠先人王同春。因为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圆了自己的梦,也圆了千千万万后套农民的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时间的齿轮,永远在不停地转动,转走了冬天,转来了夏天,然后就又是新的开始,新的旅途,新的梦想。巴彦淖尔这座位于内蒙古西部并素有“塞上水城,塞外江南”美誉的城市也伴随着党的光辉历程一路走来。
当我看到那些漫步河套湿地公园的人们;看到那些荡漾在乌梁素海快乐的笑脸;看到潺潺的黄河水流进一块块绿色的农田;看到甜甜的清泉送进了千家万户;当我眺望穿城而过的金川河时,我的眼帘浮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工作者的身影,深深的感受到“总干”精神的丰富内涵!
作为水利施工企业的年轻人,我们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如果说巴彦淖尔是一幅壮美画卷,水利人就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巴彦淖尔是一首畅想曲,水利就是最动人的乐章。
我们每一个水利工作者,就应该像王土地热爱土地、热爱人民、热爱河套一样的热爱城市、热爱水利、坚守水利、创新水利!在为民服务中坚守精神家园,在为民服务中彰显人生价值。